按照國務院部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從試點到全國推廣已經經過了700多天,目前有329個城市與國家系統實現了對接,通過積極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的運行,審批服務效能逐步提高。今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于加強工程建設項目網上審批服務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工作的函,全面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網上辦”,努力實現疫情防控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兩不誤”,確保工作“不掉線”、服務“不斷檔”,這要求我們不斷通過技術手段優化,助力改革走向深入,讓城市的經營更有品質。對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及其支撐信息化建設,我和團隊做了大量的持續性研究,參與了2個省和13個地級市的具體實踐,支撐了覆蓋42個市/州、3800余個區/縣、5萬余用戶的工作,并基于這些工作形成了部分思考和感悟。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上下半場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上半場是國務院部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的自上而下確定改革目標、牽引改革方向、落實改革舉措、管控改革成效。此次疫情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各地上半場改革的成效,檢驗著改革工作是否通過由“管”到“服”的理念轉變因地制宜落實“四個統一”要求,能不能通過建立業務全覆蓋、鏈路全貫通、層級全聯通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現從多規合一、并聯審批、技術審查、協同監管、互聯互通讓數據線上跑路,到隔離病毒不隔離服務。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下半場則是各地由響應改革要求轉變為主動推進全方位的治理數字化轉型,強化服務“一個窗”、治理“一塊地”、協同“一條鏈”、共享“一個庫”,讓業務優化搭橋、數據治理連線、技術轉型引路、應用創新落腳,推動形成即時感知、高效協同、前置服務、智能核管、精準分析的城市全鏈條運營模式。此次疫情也是一次“契機”,數字化轉型能力決定著改革的縱深,各地都迫切感受到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型來助推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升維技術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為政府的管理提質增效。
“互聯網+政務服務”業務生態深度優化
理清和優化工程建設項目的審批事項是快速落實和執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必經之路。通過審批流程優化,對外提升企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讓業主少報、少填、少跑、快辦;對內可快速轉變各審批部門職能、提升效率,讓各部門在統一的機制下協同高效審批、主動服務。
一方面,基于“減、放、并、轉、調”,深化審批流程優化和標準化工作,為企業設計便捷的窗口、為政府部門設計高效管理的歸口、為第三方機構設計提升價值的入口;另一方面,進一步轉變理念,將“不見面審批”由聚焦“讓群眾少跑路”轉向全鏈條的不見面協作,由偏結果數據匯交的信息共享到全層級立體的線上“云”協同,由專項改革局部效應到發揮多項改革的疊加效應。
搭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的信息化高速路
采用“統—并—統”的審批辦公模式,搭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形成全棧應用支撐:以一張藍圖為支撐,實現一個城市一套底板數據、一個參考基準;通過業務協同,從以項目為中心轉變為以規劃為中心,加速項目落地;通過夯實“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窗口統一出件”的工作模式,促進審批協同,縮短審批時限;通過多評合一、方案聯審、多圖聯審、多測合一、聯合驗收技術審查改革應用,實現審、批分離,確保技術審查服務的質量;通過全過程監督監管實現事中事后監管,構建行政監管、風險監測、信用管理、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系;通過應用移動化建立脫離時間空間限制的管理閉環,提高審批效率。
創新“人、地、項、樓”應用模式
基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3對象、4階段”,在打通項目的策劃、投資、立項、方案、合同、施工、竣工、確權各個環節的基礎上,銜接以“地”為中心的空間管理方式,強化地上建設過程的數字化管控機制,從而形成以“人”為核心服務、以“地”為治理錨點、以“項”為審批基礎、以“樓”為管控要素、以“智”為突破方向的數字化應用生態。
技術升維促進改革提速
引入云計算、數據倉庫、人工智能等技術,走向BIM/CIM(建筑信息模型/城市信息模型)的數字化轉譯,通過采用SOA(面向服務架構)向微服務轉型,解決跨部門、多層級、端到端的業務流程管理、高并發系統性能問題、大量系統對接等技術難題,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技術解決方案,支持集群環境、云環境部署模式,形成裝配式的快捷交付部署模式;通過業務數據進行抽取整合,形成可分析、可監管、可共享數據倉庫;利用基礎平臺的優越性,可實現API(應用程序接口)注冊、路由、安全、監管;支撐從桌面端到移動端再到大屏端以及智能終端的多端應用;同時支持多模式下單點登錄集成技術解決方案;引入區塊鏈思想,應對不同時空變化下的項目的唯一價值追溯和確認。基于上述技術體系,建立工建專題的政務服務“技術中臺”,通過持續的能力輸出,讓企業有利、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百姓有益。
數據治理夯實數據資產價值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本身就需要利用好各部門、各環節、各條線、各系統產生的數據資源,打通多源異構數據,完成數據清洗、數據歸類、數據關聯,再對數據加工、處理、集成、計算、建模、分析等,完成數據開發。通過數據融合、分析數據“血緣”、構建數據標準、控制數據質量,勾勒數據標簽畫像等,沉淀出標準化的數據資產,輸出數據服務、數據地圖、關聯圖譜等。最終通過數據中臺,支撐自然資源前臺應用的敏捷響應、靈活創新,最大化數據資產價值,助力實現數字化的決策優化、業務創新,最終實現業務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服務化、服務業務化,以助力數字化轉型與業務創新,通過數據驅動改革走向快車道,數據驅動、數字賦能、數化未來。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的改革進入到下半場,信息化將起到舉足輕重作用,這也是“新基建”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釋放發展新動能方面,各地將呈現更有特色、不斷突破、持續演進、快速變化的新常態。這將更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更有利于推進“互聯網+ 政務服務”,更深化落實“放管服”,更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的目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助推政務服務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打造業務管理新模式、構筑項目審批新生態、建立政務服務新范本,形成新型的城市經營方式,在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同時,城市也將更有溫度。(羅 亞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規劃實施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數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